△社区空间变革后社区移动居委会定期走进居民小区
社区结合自身特色,推出了“走动式”工作法,社区工作者不再采取“坐班式”,每天安排2名社区工作者在辖区中进行巡视走访,了解社区动态和居民需求。对居民或辖区单位提出的问题、意见和建议,能够当场处理的当即协调解决,需要多方协商的,与社区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协调。
从2018年起,社区开始尝试进行空间变革,推动社区“去行政化”,“社区服务站之前设有7个工位,党建服务站设有3个工位,我们将党建服务站、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服务站‘三站合一’,只保留1个工位,实行‘一口受理’,强调首问责任制。”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刘东风表示。工位缩减后剩下来的办公空间,刘东风带领团队将它进行了改造。改造后社区服务站变成居民议事厅,党委办公室变成心灵驿站,政务服务站则成了摆放着健身器材和图书的公益空间。
(资料图)
社区工作者们陆续走出办公室,到小区里去跟居民聊家常,及时了解大家的诉求。“社区工作者在每天‘逛社区’的过程中,可以慢慢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,让居民愿意也方便找社区工作者。”
“四搜四合一跟进” 让社区生活五彩缤纷△社区利用公益空间开展活动,服务楼宇员工
“针对辖区特点,我们坚持主动问需,并推出联合式、联络式、访谈式、配合式等四种搜索方法。”刘东风表示,“我们结合四种搜索方法,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、楼宇物业的工作人员联合走进各居民楼院,走进各单位倾听并最大限度满足居民需求和促成企业间的合作,达成共赢。”
社区内社会单位涉及金融、法律、审计、外贸、酒店等多个行业。刘东风提出了资源整合、力量聚合、工作结合、活动融合的“四合工作法”,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的力量。社区成立4个居民自治分会,分别负责所在小区的居民自治工作。定期召开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、社会单位联席会等,加强与辖区楼宇企业、物业公司的沟通。在楼宇内成立志愿服务队,参与辖区平安建设、便民利民、环保卫生、困难帮扶等项目。此外,依托楼宇党建服务站定期开展各类活动,吸引广大居民及企业员工共同参与并感受五彩缤纷的社区生活。
“一跟进”是刘东风工作法的核心内容,通过加强跟踪问效,实行首问负责制、责任追究制。在环境整治、道路提升、纠纷调解、权利维护等工作的后续跟进中,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查看、与反映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审核处理结果,确保社区重点难点问题不漏一个,不留一人。
成立书记工作室 打通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百米”△在书记工作室对新入职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
2020年10月,刘东风书记工作室成立。工作室以刘东风工作法为主线,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、组织培育、难题破解、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,促进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。工作室还以论坛、培训等为主要依托,开展系列主题活动,充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,更好地提升为辖区企事业单位、群众办事的能力,在社区各项事务上不断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,发挥工作室在打通基层治理“最后一百米”中的作用。
为调动社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,工作室还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聚合社区和楼宇力量,共同参与辖区平安建设、困难帮扶等项目;将社区和楼宇工作结合,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多元群体需求,推动社区资源融合与共享。
党建引领 探索高端商务区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△走访企业、门店,落实门前三包主体责任
华贸商圈“两新”组织总量大,发展迅速。面对新经济、新业态和新人群,社区党委与国华置业党委联手共建打造华贸·悦空间,实现了党群服务中心、工会、妇联、商会、新联会及人大联络点等功能的同空间共服务融合共享。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等平台,深挖地区优势资源,创新党的建设工作的覆盖形式,吸引更多年轻白领凝聚在党组织周围,形成“将企业高管发展为党员、将党员培养为企业高管”的良性循环,楼宇党建工作的凝聚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,优化了区域发展的软环境。
华贸商圈区域内日均人流量10万左右,快递、外卖总量较多,快递员、外卖小哥面临的停车难、分拣难、进门难、秩序乱等“三难一乱”问题较为突出。对此,街道党工委、社区党委协调华贸集团腾挪资源,以零散快递集中停车分拣、批量快递直通楼宇地下、高端公寓设置服务驿站三种模式,有效解决了问题。试点以来,运行效果较好,既保证了快递业在大型商圈的高效有序运行,又满足了高端商务区对高品质工作生活的需要。
文字:《北京社区报》记者 付佳
编辑:佳祥 维维
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推荐阅读